首页 实用论文 5bunit8第1课时教案(长篇)

5bunit8第1课时教案(长篇)

5bunit8第1课时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5bunit8第1课时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5bunit8第1课时教案(长篇)

第一篇:5bunit8第1课时教案

《匆匆》教案(第1课时)

《匆匆》教案设计

【教学课题】

本节课所教学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一组课文中的第2课《匆匆》。本组教材是以“人生感悟”为主题编排的,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本课通过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时间的来去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让时光匆匆流逝。

【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教学内容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匆匆》。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之情。

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作者在文中的多处地方,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例如,燕子“再来”,杨柳“再青”,桃花“再开”,“日子从水盆里过去”,“从饭碗里过去”这些句子用了排比手法;时间能“跨”能“飞”,这是用了拟人手法。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这是用了比喻手法。文中还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叠词,如“匆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赤裸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简朴、轻灵,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句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散文的语言美,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

1、 提问激疑,调动学生主动性。

2、 在读中品味、思考课文,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的宝贵。提出自己不能理解和解决的问题。

3、 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时光匆匆,懂得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教学方法】

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导入,文本深入主题。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的散文,被称为“美文的典范”。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被毛主席称为“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他是谁?他就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那么他对时间又有着怎样的感怀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

二、多种方式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生字新词,要读正确读通顺。

这篇文章后面有发表的时间,1922年,离现在大约有90年了。年代比较久远了,大家在读的时候,有没有比较难读的地方呢?大家读一读自己感觉难读的句子,注意读准字音。

3、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读。

①练习读通读熟课文,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几遍。

②你对课题怎么理解的?“匆匆”形容的是什么?(急急忙忙的样子)不仅人会匆匆,时间也会匆匆,而且是一去不复返。时间到底去了哪里呢?

4、指名分段朗读。

① 互相纠正字音和断句不准的地方。

② 听读同时思考: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了什么?(叹、悔、劝)

三、自主感悟,初步理解。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如轮读、范读、小组读、默读等)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时光特点的词语。

2、画出感悟深的句子。不理解的词句借助工具书,仍然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小组之间交流一下读书体会,讨论讨论不懂的问题。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让学生再读课文,尝试背诵含义深刻的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细细品读,与同桌交流感受。

2、组织学生交流含义深刻的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含义深刻的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同时提出不懂的地方,待下节课解决。)

3、提问: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4、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是什么关系?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本课时教学理念】

以读促悟: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读,读是学习语文的金钥匙。本节课,我给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采用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语言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理清文章层次,在读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要能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直接触摸感受文本,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同时学习伙伴间的合作交流又提升了自己独特的感悟,使个人的情感熏陶得以升华。

第二篇:垂线教案(第1课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垂直、垂线的概念和垂线的画法,垂线的性质1. 2.内容解析

垂线的概念、画法和性质是初中几何知识的基本内容之一,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垂直关系,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平面图形以及平面直角坐标系等知识的基础.所以是学生必须深刻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教材先从两根木条的相交线的模型来探究两直线相交的位置关系,得出两直线垂直是相交线的特殊情形,引出垂线的概念.接着用三角尺或量角器实际操作的方式,来探究在同一平面,过一点作垂直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条数,从而得出垂线的性质,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垂线的概念和性质1以及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理解掌握垂直、垂线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归纳出并掌握垂线的性质1.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会用文字语言、图片语言、符号语言表示垂直、垂线的概念,并会根据已知条件判别两直线是否垂直.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作已知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垂线.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能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发现结论,并对结论进行说明、解释,从而归纳出垂线的概念和性质1.体会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以及利用角的数量关系研究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研究思路.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已经在七年前上册学习了几何图形初步的一些基础知识,另外前一节又学习了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邻补角等知识,具有了学习本节内容的知识储备.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动手画图的能力还不够,过一点画线段、射线的垂线还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强,对几何概念的认识往往还只停留在形上,观察、归纳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尤其是用严谨的文字语言表述归纳得出垂线的性质1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梳理旧知,引出新课

问题1上节课中我们探究了两条直线的关系,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究看看两条直线有哪些关系. (1)同一平面内的点与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2)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3)在相交直线形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按照角的大小来分类,有哪几种?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回到,如出现错误或不完整,请其他同学修正或补充,教师点评,引出新课.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引出新课的同时,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2.观察思考,探究归纳

问题2 如图1,在相交线的模型中,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b,当b的位置变化时,a、b所成的角α也会发生变化.

图1 (1)当a与b所成锐角30°时,其余角分别是多少? (2)当a与b所成直角90°时,其余角分别是多少? (3)在木条b转动过程中,什么量也随之发生改变?

师生活动:教师演示通过课件演示转动木条提出问题,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其他学生给予纠正和补充.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小学对垂直的认识和对相交线模型的观察、思考,叙述垂直的概念,指出垂直的表示方法. 垂直的概念: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垂足。

例如、如图2,a、b互相垂直,O叫垂足.a叫b的垂线,b也叫a的垂线.

aob

图2 从垂直的定义可知,判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键: 只要找到两条直线相交时四个交角中一个角是直角. 设计意图:结合相交线的模型,让学生理解两条直线垂直的位置关系,体会它是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况,两条直线垂直是利用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数量关系来刻画的.结合文字语言、图形语言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垂直,加深对垂直的认识和理解. 3生活中的垂直,垂直的表示、书写 问题3:生活中的垂直,垂直的表示和书写. (1)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情形很常见,说出图5.1-6中的一些互相垂直的线条.你能再举出生活中其他例子吗? (2)垂直有哪些表示方式?怎样规范书写呢?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垂直的图片,让学生再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加深学生对垂直的理解.教师课件上展示垂直的表示方式和规范书写. 垂直的表示形式: ①图形:

aob

图3 ②文字:a、b互相垂直, 垂足为O ③符号:a⊥b或b⊥a, 若要强调垂足,

则记为:a⊥b, 垂足为O 垂直的书写形式:

如图4,当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AOD=90°时,AB⊥CD,垂足为O.

AOCBD

图4 ①判定:∵∠AOD=90°(已知)

∴AB⊥CD(垂直的定义)

反之,若直线AB与CD垂直,垂足为O,那么,∠AOD=90°。 书写形式:

②性质:∵ AB⊥CD (已知)

∴ ∠AOD=90° (垂直的定义) (∠AOC=∠BOC=∠BOD=90°)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举例让学生说出垂直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垂直的认识和理解.学会对垂直的不同表示方式和书写方式.同时对垂直的判定和性质运用学会区分.

4、巩固新知,深化理解

练习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下列条件中能断定两条直线垂直的是( ) (A)有一个角为90° (B)有两个角相等 (C) 有三个角相等 (D)有四个角相等 (E)有四对邻补角 (F)有一对对顶角互补 (G)有一对邻补角相等 (H)有两组角相等 参考答案:A、C、D、F、G. 练习2:

如图5,已知直线AB、CD都经过O点,OE为射线, 若∠1=35°, ∠2=55°,则OE与AB的位置关系 是 OE⊥AB .

图5 切记:要证垂直必先想到直角(90°)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和计算,举手回答,回答不全,学生互相补充,教师最后演示准确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垂直概念垂线判定的理解.

5、垂线的画法

问题 用三角尺或量角器作已知直线l的垂线l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师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思考问题(1)并回答,得出可以画出无数条已知直线l的垂线.通过按问题(2)、(3)的要求画垂线,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得出垂线的性质. 垂线的性质: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注意:过一点画已知线段(或射线)的垂线,就是画这条线段(或射线)所在直线的垂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垂线的画法,并进一步归纳得出垂线的性质. 练习1.画一条线段或射线的垂线,就是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如图6,请你过点p画出射线AB或线段AB的垂线.

PBPAA(1)(2)BAP(3)B

图6 练习2.点O是直线AB上的一点,OC是射线,OE平分∠AOC, OF平分∠BOC,试确定OE与OF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E12AO图7

CFB

设计意图:练习1通过画垂线,练习垂线的画法和加深对垂线的理解,练习2加深学生对垂直判定的理解.

6.课堂小结:

1.垂线的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垂足。

2.垂线的画法

一、放;

二、靠;

三、移;

四、画

3、垂线的性质(1)

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小结,提升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7.布置作业 1.判断

(1)一条直线的垂线只能画一条.( )

(2)两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相等,则这两直线互相垂直.( ) (3)点到直线的垂线段就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 (4)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 参考答案:(1)错(2)对(3)错(4)对

2.如图,已知直线AB、CD都经过O点,OE为射线, 若∠1=35° ∠2=55°,则OE与AB的位置关系是

垂直

(第2题) (第3题)

解析:∵∠1=35°,∠2=55°(已知) ∴ ∠AOE=180°-∠1-∠2 = 180°-35°-55°

=90°

∴OE⊥AB (垂直的定义) 3.如图 ,已知AB、CD相交于O, OE⊥CD 于O,∠AOC=36°,则∠BOE= D . A 36° B 64° C 144° D 54°

4.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OE⊥CD, OF⊥AB,∠DOF=65,求∠BOE和∠AOC的度数。

解:∵OE⊥CD, OF⊥AB ∴ ∠BOF=∠DOE=90 ∴∠BOD=∠BOF-∠DOF =90-65=25

∴∠BOE=∠DOE-∠BOD=90-25=65 而∠AOC=∠BOD=25(对顶角相等) 答: ∠BOE=65,∠AOC=25 o

oo

o

o

oooo

o

o

FAOC

DBE

(第4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

1.判定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②两条直线相交,若有一组对顶角互补,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③两条直线相交,若所成的四个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④两条直线相交,若有一组邻补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解析:两条相交直线所成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就可以判定两直线垂直,因为①是垂直定义. ②、③、④题,根据已知条件都能推出一个角是直角,所以这四种说法都正确.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垂线概念的理解. 2.如图2已知 钝角∠AOB,点D在射线OB上. (1)画直线DE⊥OB;

(2)画直线DF⊥OA,垂足为F.

ADOB

(第2题)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垂直的理解和垂线的画法. 3.如图1(1),OA⊥OB,OD⊥OC,O为垂足,若∠AOC=35°,则∠BOD=______145°__. BAOEO(3)B

CCAD

D(第3题) (第4题)

4.如图(3),直线AB、CD相交于点O,若∠EOD=40°,∠BOC=130°,那么射线OE 与直线AB的位置关系是____垂直_____. 设计意图:

3、4两题考查学生对垂直的运用和对垂直的判定.

第三篇:1《消息二则》第1课时【教案】

1 《消息二则》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消息的文体特点和基本知识。

2.品味文章用语的准确和精炼,感受新闻反映主要事实的叙述语言特征。

3.体会作者的自豪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新闻消息的文体特点和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用语的准确和精炼,感受新闻反映主要事实的叙述语言特征;了解文章体裁,体会作者的自豪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两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消息的特点。 2. 结合旁批,了解消息报道的重点。 3. 分析消息的导语、主体及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 结合旁批,了解消息报道的重点。分析消息的导语、主体及其

1

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不仅是激发历代文人灵感的源泉,更是千古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战场。想当年,诸葛亮羽扇纶巾,周郎火烧赤壁。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一千八百年之后,一场激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战役,在这千里长江上拉开了巨幕。毛主席下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就是解放战争中极为重要的一次战役——渡江战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写的战地报道《消息二则》。(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前布置的相关常识。 (1)毛泽东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都收集在《毛泽东选集》中。

(2)背景资料: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

2

内和平协定》。

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检查预习,要求读准字音: 芜湖(wú)荻港(dí)泄气(xiè)要塞(sài) ....歼灭(jiān)摧枯拉朽(kū xiǔ)锐不可当(dānɡ) ....溃退(kuì) 督战(dū)

..

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这两则消息,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朗读第一则消息,结合旁批收集整理有关消息结构的知识点。根据这个结构给第二则消息标注层次。

(2)从这两则消息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梳理新闻要素的具体内容)

投影:

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1)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诸城进击中。 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纷纷溃退。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朱总司令的命令。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渡江区域。

3

主体:中路(略)、西路(详)、东路(较详)

(2)4月22日,毛泽东报道两则战地消息:21日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22日夜晚10时,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总结:两则消息,一个事件,不同的动态。希望同学们了解新闻消息的及时性。

2.自主探究:跳读课文,自主思考下面几个问题,在课本的旁批中做好标注。5分钟后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展示交流的成果。

(1)请结合两则消息的标题,阐明标题在消息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结合内容从形式上、要素上、内容上理解其作用)

(2)根据两则消息的导语,思考新闻消息的导语有何特点?(从导语的位置、内容、作用与文题的联系等角度思考)

(3)消息的主体有何特点?两则消息的主体可以分为哪几层?请分别概括层意。

学生自主完成。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明确:

(1)标题:就是消息正文之前的题目,多为不加标点的语句,一般能高度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文中两则消息的标题均从人物、地点、事件、结果四个方面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需要了解的是新闻有时还有引题、副题。

(2)《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4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渡江区域。 导语:一般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和第一句话,简明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3)主体:是新闻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主体共三层:

第一层:第②句,交代事件开始的时间、地点。

第二层:第③④句,从反面、正面叙述事件的经过和结果。 第三层:第⑤句,点明人物精神。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主体共三层:

第一层:(从“二十夜起”到“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补充了解: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有时明显表达,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结语:消息结束时总结性的话,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四、达标测试

5

见当堂达标题

(一) 10分钟完成,订正。

五、布置作业

在今晚的新闻联播或今天的报纸上节选一则新闻消息,篇幅300字左右,准备组内的新闻发布会。 板书设计:

1消息二则 毛泽东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从概括到具体

第四篇:小马过河第1课时教案

小马过河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能按课文中的对话提示语,读出句子应有的语气。

2、能按故事发展的过程,理清叙述的顺序,复述小马第一次到河边的情况。

3、能背诵、默写老马教育小马的话,从中体会故事的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小马过河》,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

(想知道小马为什么过河?小马怎样过河?结果怎样?) 好,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让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两遍。教师检查自学效果。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听《小马过河》课文朗读。

请同学们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想一想,课文里讲了几种小动物?讲了他们的什么事?

第五篇:第1课时 认识小数「教案」

7

小数的初步认识

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小数知识的开始,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本单元内容的呈现思路与分数的初步认识相似,仍以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和活动为场景,通过人民币、米制系统、面积、刻度尺或数轴这样的直观、半直观模型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小数,让学生在熟悉的、有交流内容的、能说出具体事例的情境支持下,充分感知小数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拓展,它与整数相比,在意义、书写形式、计数单位、计算法则等方面有某些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一定的差异。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单元是对小数进行初步认识,教科书中出现的这些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一或两位,小数的计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数的加、减。两个教学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为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作准备,而在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它需要经历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学生学习小数和学习分数一样,对小数概念的理解要比对小数计算的掌握困难得多。因此教科书主要是让学生借助具体的量和几何直观图,直观感受小数与十进制分数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小数。

1.紧密结合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在具体事件中了解小数的含义。在初步认识小数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具体情境下的表述,不要急于归纳体会含义;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认知,激活相关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在多次表述中感悟小数的含义。

2.把握好小数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本单元教学应当注意把握两点:一是本单元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不要把小数作为一个抽象的数来研究,不要出现数位、计数单位等概念,应结合具体的量和面积、数轴等直观模型来认识;二是小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加、减法,仅限于一位小数。

3.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在教学例2~例4时,在问题提出后,均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想办法解决问题,与同学分享交流策略。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质疑,对学生的各种策略的评价要有助于提高学生选择策略的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合理优化的意识。

◎教学笔记

第1课时

认识小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1~92例1及“做一做”,教科书P94~95“练习二十”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小数。知道以米为单位、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通过观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经历小数的意义的建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并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米尺模型,认识0.1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呈现教科书P91情境图。

【教学提示】

从生活中的事例引出小数,让学生倍感熟悉。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四幅图中出现的数字,你有什么发现?

【学情预设】大多数学生能发现:这四幅图中出现的数和原来学的整数不一样,这些数都有一个小圆点。

师:像3.45、0.85、2.60、36.6、1.2、1.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这个小圆点叫小数点。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小数。(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数字,从而引出小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探究小数的读法

1.尝试读小数。

师:这些小数该怎么读呢?每个同学自己先读一读。

读完后,教师指名学生起来读第一个小数。

【学情预设】学生读3.45【教学提示】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小数的读法和写法,避免错误发生。

这个数的时候,出现了好几种读法,有的读作三点四五,有的读作三点四十五,有的读作三百点四五,还有的读作三百点四十五。

◎教学笔记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读法呢?

【学情预设】因为这个数中有个小数点,我们不知道这个小数点的左边和右边该怎么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试着读出第一个小数。通过各种错误读法的呈现,引起学生对整数读法和小数读法的认知冲突,从而引起学生对小数点的注意。

2.归纳小数的读法。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应该怎样读小数。

学生讨论后,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小数点左边是小数的整数部分,读法和整数读法一样,小数点右边是小数的小数部分,读法和读电话号码一样,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课件展示并板书)

【教学提示】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小数的读法和写法,避免错误发生。

3.练习反馈。

师:用我们刚才总结的方法,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这些小数:3.45、0.85、2.60、36.6、1.2、1.5。

【学情预设】通过老师小结的方法,大部分同学能读出这些小数,分别是:三点四五,零点八五,二点六零,三十六点六,一点二,一点五。其中2.60后面的零要读,36.6的小数点左边有两位数,要读成三十六,不能读成三六。

三、探究小数的意义

1.了解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科书P92例1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情预设】大部分同学能知道,测量出王东的身高为1米3分米,要求的是只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王东的身高。

师:同学们,你们会只用米作单位表示王东的身高吗?1米是1米,3分米是多少米呢?请同学们借助米尺图,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汇报结果。

【学情预设】因为1米有10分米,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1分米用分数表示是米,还可以写成0.1米,则3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3米。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此处的知识点比较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追问和提醒。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1分米是米,还知道1分米是0.1米,那么0.1和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再回答。

【学情预设】米和0.1米是相等的,因为它们表示的长度都是1分米。1分米=米=0.1米

,3分米=米=0.3米。可以看出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十分之几的数可以写成零点几。(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师: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会用米作单位表示王东的身高吗?

【学情预设】用小数表示1米3分米,写小数时1米是整米数,可直接作小数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数位上的数字表示比1米更小的量,即3分米=0.3米,3写在小数点的后面,所以1米3分米用米作单位是1.3米。

教师小结:(1)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2)小数的写法:先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如果整数部分是零,就直接写0,再在个位数字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最后依次写出小数部分每一位上的数字。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米尺图,先对1分米是1米的直观地理解,并且沟通其与小数的联系,再利用迁移的规律得出3分米是1米的,即0.3米,使学生感悟到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

2.类比迁移,拓展认识小数含义。

师:请大家看看4.3元中的3,它能表示哪些含义?

【学情预设】可以表示3角、元、0.3元,因为1元=10角,3角=元,也就是0.3元。

【设计意图】在借助米尺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之后,再类比迁移到人民币的知识,再次强化一位小数与十进制分数之间的关系。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科书P92“做一做”。

【教学提示】

练习2、3题,能进一步巩固分数和小数的关系,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

学生独立解答。

师:同学们解答出来了吗?怎么样填?

【学情预设】因为1角是1元的十分之一,是元,还可以写成0.1元,所以5角是510元,还可以写成0.5元,8元5角写成小数是8.5元。

【设计意图】本题选取学生熟悉的元与角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一位小数的含义,并巩固小数的写法。

2.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二十”第1题。

学生独立读出图中的小数。

【学情预设】读小数时,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依次读出每个数字即可。

3.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二十”第2、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学交流订正。

【学情预设】第2题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写小数,学生一般都会写。第3题是将小数与分数联系◎教学笔记

起来,由分数改写成小数,学生也不会觉得有难度。

【设计意图】第2题借助米尺和人民币的关系,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第3题借助面积模型,用分数和小数表示涂色部分。

4.完成教科书P95“练习二十”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学情预设】看数轴填数,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知道,在0~1之间的小数,就是零点几;在1~2之间的小数就是一点几;在2~3之间的小数就是二点几。据此填空即可,数轴上从左往右分别填0.2,0.5,0.8,1.1,1.4,1.7,1.9,2.3,2.6。

【设计意图】本题是用小数表示出数轴上对应的点,为认识数的顺序提供直观支撑。五、课堂小结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学生在理解只用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表示含义时,有一些困难。教学时,我充分地让学生表达、辨析,通过语言表达理顺数学思维,帮助学生体会小数的含义,效果不错。在完成“练习二十”第4题时,学生感到有难度,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数轴上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再来思考数轴上的点对应的数。总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小数,教学时应以引导为主。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热门文章